立夏来袭,湿气缠身,当心身体会“发霉”,教你一招巧除湿
“立夏,四月节。立字解见春。夏,假也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在天文学上,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,是夏天的开始。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,炎暑将临,雷雨增多,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。
而今天便是立夏了,也意味着夏天正式开始了,江南地区渐入阴雨连绵的梅雨天,雨量增多,天地之间湿气加重。北方的雨量湿度则会达一年最高。
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,抵御病邪的能力变差,很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,湿邪过重为万病之源。很多人会感到食欲不振,饭后腹胀,气短乏力。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以上症状,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被“湿毒”侵体。
01、观舌辨“湿毒”
中医认为:舌为心之苗,脾之外候。心开窍于舌,脾开窍于口。所以舌象也是疾病的窗户,通过观察舌象,可以了解我们体内脏腑的健康情况。
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,舌体大小适中,舌面有一层薄白的舌苔,干湿适中,不滑不燥;如果出现舌苔红而胖达,舌边齿痕明显,舌苔厚腻,则可能预示“湿毒”入体。
“湿非一病、百病兼之”。因为湿热在体内排不出去,所以就会找各种发泄的出口,因此就会有多样的外部症状表现。“湿热蕴毒”如果一直得不到祛除,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脂肪肝、哮喘、高血压、痛风和一些并发症。
湿热交织,更需调理
湿和热是两种不同的邪气,交织在一起要比单独一种的调理更复杂。所谓“湿热相煎,如油裹面”,是说湿与热结合在一起就如同油入面,会缠绵不休。试想一下,把油和面和到一起再分开是何等困难!
爱吃辛辣、肥腻,喜欢饮酒;经常熬夜、失眠;心情不好、抑郁或脾气不好;长期服药。以上这些生活习惯都容易造成湿热太过。
02、“湿毒”表现及危害
这里所说的“湿毒”其实就是“脾虚湿盛”。脾虚,运化功能减退,则水液代谢失调,水液堆积,形成痰湿。具体还有以下表现:
①头发爱出油,面部油亮;
②大便粘滞不畅,小便浑浊;
③面色淡黄发暗,胸闷乏力,嗜睡肢肿;
④小腿肚子常发酸、发沉,身体困重;
⑤睡觉流口水,起床时头发昏,耳内湿;
⑥小肚子变大,体型肥胖,人懒不爱动。
如果“湿毒”一直得不到祛除,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脂肪肝、哮喘、高血压、痛风和一些并发症。如:痛风肾病泌尿系结石、肾功能不全等,严重者还会导致尿毒症。
因此,一旦符合上面1-2条症状表现,祛湿调理刻不容缓。
快速鉴定湿气小妙招
大家还有一个很直观的方法,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手伸出来来看一看手掌上这些青色的血管,青筋一般反映了内在的寒湿毒素。如果我们血液里面的毒素比较重的时候,这个静脉血管就会突显出来,所以大家要留意。
03、祛湿除热,如何调理
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,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,那有没有办法预防或者减少湿邪的侵害呢?
湿热体质的人,需要从调理自己的生活习惯入手。少吃辛辣、甜食、冷饮等,像牛羊肉这类的高热量食物也不宜多吃;平时还要放松心情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
食疗方面,中医认为:湿热困脾,累及肺肾。因此想要达到祛湿效果,还需兼顾这几点:利水渗湿+健脾+补肾+理气+温性食材。
首先,利水渗湿是基础,将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。但湿气重的人普遍脾脏功能不好,单独食用一些祛湿食物,偏寒凉,易伤脾胃。而脾运化水湿,所以祛湿同时也要健脾。脾脏好了,自身运化水湿的能力变强,湿气也就容易排出。
其次,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。因此光健脾还不够,脾胃与肾相互依存,肾好了,脾才会更好,所以要兼顾补肾。
再次,湿气重的人,由于痰湿阻滞,气血往往容易受阻。中医理论中讲到“治湿不理气,非其治也”。想要化湿,必须有理气,否则这个湿不好祛。所以也要理气活血,才更有利于祛湿。
最后,在配方中配以温性食材,同样非常关键。张仲景有言,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。所以说,调理湿气时,还要配以一些温性的药材,才能加快湿气的发散。湿气,就好比一锅水,如果不点火,水难以蒸发完全。加上温性的食材,就相当于点火。如此搭配,食疗总体性质更为温和、平性,可以长期食用。
在内除湿的同时,我们还可以进行外除湿,就是使用除湿机进行环境周围除湿,防止湿气在外进入我们身体,侵害健康。
德业除湿机,专业自主研发生产,质量保证,做客户信赖的除湿机品牌。